肾损伤是一种比较高发的疾病,“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话,大家应该都听过,而药物最常毒害的器官之一便是肾脏。肾脏负责清除人体的代谢废物及毒物,重吸收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质,从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故肾脏功能受损后,那问题就大了。近年来,药物逐渐成为我们身边引起肾损伤的最常见危险因素。该疾病的出现不仅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危害性,同时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因此,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对肾损伤的发病因素多加了解,积极做好相关预防工作。专家表示,日常五类药物易致肾损伤,如脱水剂、生物制剂、金属制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大家还需提高警惕。
肾脏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它对药物的毒性作用特别敏感。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20%~25%,因而大量的药物或者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进入肾脏。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大多数药物最终都需经肾脏排出体外,在排泄过程中药物经过肾小管浓缩系统,使其在肾小管表面的浓度大大增高。此外,肾小管还对部分药物有分泌、重吸收的作用,如此一来,药物更集中于肾小管表面或细胞内,因而易发生药物中毒。
其次药物滥用问题使药物性肾脏损伤的发生日趋增多。在日常生活中,生病吃药乃常事,可“有病乱吃药”祸害匪浅。头疼发热,乱服感冒药、止痛片,出现肾损伤的病例并不少见。“是药三分毒”,过量或长期服用都会“伤肾”。现在生活设施便利,线上线下药房众多,一些人止痛药、感冒药、抗生素、减肥药随意吃,很容易引起肾损伤。尤其是一些病人滥用抗生素,一方面可引起耐药性,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等。
有些人对“西药伤肾”倒是有警惕性,觉得中药或中成药比较安全,在这里要告诫大家,中药不是大白菜,要按规定医生嘱咐使用,不然也会伤肾。近年来,已经发现多种中药或中药成分(如含马兜铃酸的药材)可导致急性的肾脏损伤或慢性肾衰竭,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医院用药中,如医生不加重视,也很容易出现药物性肾损伤,使“治病”的药成为“致病”的药。
老年和幼儿患者、脱水状态、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脏病等患者是药物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对这些患者用药时应格外谨慎,用药前做好充分评估、并严密监测肾功能,必要时予水化等预防措施。
引起肾损伤的药物有上千种,分述如下:
(1)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2)造影剂药物,如泛影葡胺等;
(3)止痛药及非类固醇类药物,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等;
(4)马兜铃酸类药物,如中药中的关木通、汉防己、厚朴等;
(5)抗癌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甲氨蝶呤等;
(6)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
(7)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等;
(8)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
(9)抗结核药,如利福平等;
(10)青霉素族药物,如甲氧苯青霉素、苯甲异恶唑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11)头孢类药物,如头孢米星、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
(12)降压药物,如转化酶抑制剂等;
(13)生物制品,如白介素2、干扰素、青霉胺和别嘌醇等;
(14)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等;
(15)降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其中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是抗生素、造影剂和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