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肾病,病情严重不严重,看这几项指标
每一位刚被诊断为肾病的患者,都会关注两个问题:病情重不重?能不能治好?
其实,肾病的种类较多,判断病情是轻还是重,往往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来了解肾功能损伤的程度,而病情的轻重、肾脏损伤的情况,也决定了治疗的走向和预后。
肾病是轻还是重,关键还是要看4点,其中有2点直接影响预后!
一 肾脏病理改变的类型
肾病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一般需通过肾穿刺的方式才可诊断。
通过看肾穿刺病理报告,可以判断肾病病情的轻与重,不同的病理类型其预后是不一样的。
相对来说,病理类型及病情预后较好的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类型,肾病1—2期,膜性肾病早期,IgA肾炎早期,微小病变型肾病早期等。
比较严重的类型肾病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这些类型肾病存在原发病因素,往往一发病就比较严重。
如糖尿病肾病早期伴有微量白蛋白尿,会加速肾功能的衰竭;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一般确诊时就存在肾脏纤维化、硬化的情况,肾小球硬化的数量越多病情越重,伴有严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也提示病情严重,肾功能往往难以逆转,治疗往往以延缓为主。
二 肌酐值的高低
血肌酐的升高代表着肾功能排毒功能的下降,是体内毒素水平升高的体现。
如果是在数小时、数日或数周内出现的血肌酐升高,或同时伴有尿排出减少,从而出现少尿或无尿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表现,通常可诊断为急性肾损伤。
对于急性肾损伤患者,血肌酐即使高到“尿毒症水平”(但不是尿毒症)的707μmol/L(即8.0mg/dL)以上,也有希望治愈肾衰竭或逆转血肌酐。
如果是在数月或更长时间出现的血肌酐升高,则容易发展成尿毒症,而且血肌酐越高,发展就越容易,且发展速度也越快。
相比于以上这2项因素,还有2项指标主要是在肾病治疗发展过程中影响着肾功能的情况,且直接影响着病情的最终预后。
三 尿蛋白维持的好坏
一般来说,没有尿蛋白或尿蛋白很少的肾病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24小时尿蛋白总量大于1.0g的病情相对较重,如果24小时尿蛋白总量超过3.5g,则病情更重(不能用尿常规中的尿蛋白“+”号多少来判断病情轻重)。
虽然尿蛋白的多少与病情轻重相关,但比起起病时的尿蛋白水平,医生更关注的是治疗后尿蛋白维持的水平。也就是说,不管起病阶段24小时尿蛋白总量在1.0g、2.0g,还是超过3.5g,只要能把尿蛋白降下来,并且能长期维持在低于1.0g的低水平,肾功能即使没有完全恢复,一般预后也是很好的,病情相对来说也是轻的。
四 血压的稳定性
血压高低可以反映出肾脏调节功能的好坏,体内水钠平衡的情况,及肾脏血流的好坏。
引起肾功能进行性进展的两大因素,一是长期中等量以上的蛋白尿,另一个就是高血压。所以,只关注尿蛋白是不够的。
在发病时如伴有与疾病有关的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着更严重的肾脏病理改变,预示着病情较重;如血压正常,与患病前没什么变化,则预示病情较轻。
因此,不论是初始阶段血压升高或后期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不佳的肾病患者,往往病情都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