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其病机错综复杂,从正邪方面分析,有正虚也有邪实。正虚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邪实则有外邪、湿浊、热毒、瘀血、动风、蕴痰等。因此,治疗上必须抓住标本缓急,采取急则治标,以祛实邪;缓则治本,以固正气;标本并重,则祛邪扶正并举。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通常按以下六类证候进行辨证治疗。
1.脾胃虚弱
主症: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四肢酸困,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小便短少,口淡不渴,口中尿臭,四肢不温,舌淡而胖大并有齿痕,脉象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10g、砂仁6g、陈皮10g、半夏1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20g、炙甘草6g、生黄芪15g)。
加减:胃痛畏寒者,加干姜、桂枝以温阳散寒。
2.脾肾阳虚
主症: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腰酸腰痛,畏寒肢凉,大便偏溏,或大便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脾肾。
推荐方药:温脾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当归10g,制附片10g、干姜6g、大黄6~10g)。
加减:纳食不馨者加砂仁、竹茹醒脾消食。
3.肝肾阴虚
主症:面色萎黄,全身乏力,皮肤干燥,口苦咽干,渴喜凉饮,口中尿臭,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脉象弦细,舌淡形瘦,少苔或薄黄苔。合并肝阳上亢,而有头痛头晕,耳鸣烦躁。挟有湿热,如尿频尿痛,舌苔根部黄腻。挟有瘀血者,可见面色晦滞,唇色发暗,舌色青紫。
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生地20g、山萸肉12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2g、制首乌20g、当归10g、赤芍15g、大黄6g)。
加减:腰痛明显者加怀牛膝、桑寄生,补肾强壮腰膝;头晕头痛、耳鸣烦躁者加天麻、杭菊花平肝养肝潜阳;尿频、尿痛、舌苔根部黄腻者,加石韦、黄柏清热利湿。面色晦滞,舌色青紫者加丹参、川牛膝增活血化瘀之功。
4.气阴两虚
主症: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口干口黏,口中尿臭,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手足心热,尿少色黄,脉象沉细,舌淡有齿痕。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党参15g或太子参15g、生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2g、陈皮10g、大黄6g)。
加减:伴恶心、呕吐者去山药,加白术、黄连、竹茹以健脾清胃止呕,腰痛者加怀牛膝、杜仲补肾强壮腰膝;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者,加天麻、杭菊花、白芍平肝养肝潜阳。
5.阴阳两虚
主症:乏力,畏寒肢冷,但手足心热,口中尿臭,口干欲饮,饮水不多,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大便偏溏,小便黄赤,或大便干结,小便清长,脉象沉细或沉弱,舌淡而胖有齿痕。
治法:阴阳两补。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制附子10g、肉桂6g、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0g、人参6g、菟丝子20g、仙灵脾15g、陈皮10g)。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肉苁蓉温阳通便;乏力明显者加人参或西洋参补元气;浮肿、尿少者可加牛膝、车前子、桑白皮以增强利水。
6.湿热中阻
主症:纳差,恶心呕吐,口苦口干欲饮,心烦失眠,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畅,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黄腻,脉弦。
治法:清化湿热,和胃止呕。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6~10g、竹茹10g、陈皮10g、姜半夏10g、枳壳10g、茯苓20g、苏叶10g、制大黄10g)。
加减:大便稀溏者,去大黄,加白术。